

《说文解字》把汉字造字规律归纳为“六书”,其一为“会意”。“武”这个会意字由“止”和“戈”两部分组成。“止戈为武”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后世辞书大多解释为“能止息干戈,才是真正的武功”。这个解读真的正确吗?
《左传 • 宣公十二年》记载,楚军在邲地大败晋军后,楚国大夫潘党向楚庄王进言,建议修建京观(收集战死的敌兵堆成高冢),让子孙铭记先祖的功业。楚庄王答说:“夫文,止戈为武。”他又说“武有七德,我无一焉”,因此不能建京观以垂后人。
楚庄王的霸业虽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止戈为武”却流传下来成为成语。《说文解字》解释“武”的字义时,也援引楚庄王的典故:“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不过,后世学者认为“武”的本义并非指止息战事,论据在于“止”字除了“停息”这个引申义之外,还有其他含义。
“止”甲骨文作
,象脚之形,本义是人足,引申出走路行进之义,本身没有停止的意思。包含“止”的汉字,本义大多与脚或行动有关。例如“此”的本义是脚踩,“正”是朝着城邑进发,“历”是踏田巡视禾苗,“涉”是步行过水。足不动就是静止,因此“止”再引申包含“停止”之义。先秦之后,“止”加上部首“足”分化成“趾”字,专用作表达“脚”的意思,与引申义“停止”区分。
仔细疏理“止”字的源流,就会明白在楚庄王的年代,“止戈”的意思是“持戈行进”,是征伐示威而非止息干戈之象。后世把“止戈”解读为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虽说是望文生义,却反映古人对仁义的追求,对和平的向往,也是人类宿愿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