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简体版     香港品牌形象 - 亞洲國際都會
文訊 Word Power
語林
止戈為武
止戈為武

《說文解字》把漢字造字規律歸納為“六書”,其一為“會意”。“武”這個會意字由“止”和“戈”兩部分組成。“止戈為武”最早見於春秋時期,後世辭書大多解釋為“能止息干戈,才是真正的武功”。這個解讀真的正確嗎?

《左傳 • 宣公十二年》記載,楚軍在邲地大敗晉軍後,楚國大夫潘黨向楚莊王進言,建議修建京觀(收集戰死的敵兵堆成高塚),讓子孫銘記先祖的功業。楚莊王答說:“夫文,止戈為武。”他又說“武有七德,我無一焉”,因此不能建京觀以垂後人。

楚莊王的霸業雖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止戈為武”卻流傳下來成為成語。《說文解字》解釋“武”的字義時,也援引楚莊王的典故:“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不過,後世學者認為“武”的本義並非指止息戰事,論據在於“止”字除了“停息”這個引申義之外,還有其他含義。

“止”甲骨文作,象腳之形,本義是人足,引申出走路行進之義,本身沒有停止的意思。包含“止”的漢字,本義大多與腳或行動有關。例如“此”的本義是腳踩,“正”是朝着城邑進發,“歷”是踏田巡視禾苗,“涉”是步行過水。足不動就是靜止,因此“止”再引申包含“停止”之義。先秦之後,“止”加上部首“足”分化成“趾”字,專用作表達“腳”的意思,與引申義“停止”區分。

仔細疏理“止”字的源流,就會明白在楚莊王的年代,“止戈”的意思是“持戈行進”,是征伐示威而非止息干戈之象。後世把“止戈”解讀為放下武器,停止戰爭,雖說是望文生義,卻反映古人對仁義的追求,對和平的嚮往,也是人類宿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