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北大营响起炮声,揭开十四年抗战的序幕。沈阳一夜城陷。短短五个月内,日军便占领了东北三省。
大片国土沦丧,激起全国反日浪潮。中华儿女敌忾同仇,纷纷献身救国,例如北平师范大学学生张光明满怀报国之志,瞒着父母转投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毕业后加入空军行列,无役不与。纽约唐餐馆老板杨仲安受“舍航空无以救国”的口号感召,毅然远涉重洋,回国考入中央航空学校成为飞行员,立下赫赫战功。
我国空军尚在襁褓之中,日本早已跻身军事强国之列。纵然实力悬殊,勇士但凭一腔热血,不顾生死,与敌人周旋到底。航校校园内有旗座,刻着“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这句悲壮之言,与空军信条第一条“风云际会壮士飞,誓死报国不生还”一样,都是中国空军精神的源泉。
飞将军九霄杀敌,舍身成仁,最壮烈者,当属阎海文和陈怀民。一九三七年淞沪会战爆发,二十一岁的阎海文轰炸日军司令部后返航,座机被高射炮击中着火,被迫弃机跳伞,不幸因风向改变而陷入敌阵。他宁死不降,拔出配枪击毙数名敌兵,喊出“中国无被俘空军”后饮弹殉国。日军将领深佩其勇,下令礼葬。翌年武汉空战中,陈怀民被五架日机包围,油箱中弹,操纵失灵。他本可跳伞逃生,却调头撞向敌机,结果双双坠落长江,一如航校旗座标语所言,与敌人同归于尽。
抗战十四年,因保家卫国而阵亡的空军飞行员共四千三百多名。人称“四大金刚”的第一代王牌飞行员高志航、刘粹刚、乐以琴、李桂丹,七七事变后不足一年便相继牺牲。最年长的高志航得年三十,其余三人不过二十三、四岁。这些英烈为国捐躯时,正值人生的金色年华。青春生命如烟火迸发,倏然而逝,教人扼腕叹息,至亲家人的痛悲更是无法言喻。有人万念俱灰,自杀殉情,也有人走出伤痛,让逝者遗爱人间,将国仇家恨升华为不分国界的大爱。
四大金刚中的刘粹刚与妻子许希麟鹣鲽情深。他大概料到妻子无法承受丧夫之痛,所以在信中劝解她切勿因自己阵亡而“牺牲一切”。许希麟得悉丈夫遇难后一度轻生,幸而获救。后来她在《念粹刚》一文道出万千烈士遗孀的心声:“在你固是求仁得仁,已尽了军人天职,可是我,正日月茫茫,又不知若何度此年华!”可幸她终能振作,为空军子弟开办粹刚小学,替亡夫圆了“退休后以余力办学”的心愿。
军国主义者穷兵黩武,中日两国人民同受失去至亲之苦。前文提到的陈怀民与敌人同归于尽后,人们在敌机残骸中发现日本飞行员妻子的家书,满纸哀怨与恐惧。陈怀民之妹陈难读后不禁流下同情泪,仇恨一扫而空。陈难写信给这位叫美惠子的遗孀,向同受苦难的人表达善意:“我家里的父母和大哥都非常深切地关怀你,像关怀他们自己的儿女兄妹一般,不带一点怨恨。我盼望有一天让我们的双手互相友爱地握着,心和心相印着……我们有理由为这个信念而努力,使我们的心灵永远地合在一起。祝你为全世界的和平而奋斗!”这封信无法送达,陈难却一直没有放弃,五十二年后终于找到收信人。美惠子得悉陈难为要找到她坚持了半个世纪,感动不已,泣不成声。这个传达爱与和平的寻人故事从青丝到白头,终于迎来尚算圆满的结局。
贪婪、恐惧、仇恨、虚荣驱使当权者发动战争,数千年来干戈从未止息。战火无情,但舍生取义的空中勇士、以德报怨的烈士遗属在黑暗中点起星火,闪耀人间大爱,带来和平的信念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