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简体版     香港品牌形象 - 亞洲國際都會
文訊 Word Power
碧血蒼穹
碧血蒼穹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北大營響起炮聲,揭開十四年抗戰的序幕。瀋陽一夜城陷。短短五個月內,日軍便佔領了東北三省。

大片國土淪喪,激起全國反日浪潮。中華兒女敵愾同仇,紛紛獻身救國,例如北平師範大學學生張光明滿懷報國之志,瞞着父母轉投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畢業後加入空軍行列,無役不與。紐約唐餐館老闆楊仲安受“捨航空無以救國”的口號感召,毅然遠涉重洋,回國考入中央航空學校成為飛行員,立下赫赫戰功。

我國空軍尚在襁褓之中,日本早已躋身軍事強國之列。縱然實力懸殊,勇士但憑一腔熱血,不顧生死,與敵人周旋到底。航校校園內有旗座,刻着“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這句悲壯之言,與空軍信條第一條“風雲際會壯士飛,誓死報國不生還”一樣,都是中國空軍精神的源泉。

飛將軍九霄殺敵,捨身成仁,最壯烈者,當屬閻海文和陳懷民。一九三七年淞滬會戰爆發,二十一歲的閻海文轟炸日軍司令部後返航,座機被高射炮擊中着火,被迫棄機跳傘,不幸因風向改變而陷入敵陣。他寧死不降,拔出配槍擊斃數名敵兵,喊出“中國無被俘空軍”後飲彈殉國。日軍將領深佩其勇,下令禮葬。翌年武漢空戰中,陳懷民被五架日機包圍,油箱中彈,操縱失靈。他本可跳傘逃生,卻調頭撞向敵機,結果雙雙墜落長江,一如航校旗座標語所言,與敵人同歸於盡。

抗戰十四年,因保家衞國而陣亡的空軍飛行員共四千三百多名。人稱“四大金剛”的第一代王牌飛行員高志航、劉粹剛、樂以琴、李桂丹,七七事變後不足一年便相繼犧牲。最年長的高志航得年三十,其餘三人不過二十三、四歲。這些英烈為國捐軀時,正值人生的金色年華。青春生命如煙火迸發,倏然而逝,教人扼腕歎息,至親家人的痛悲更是無法言喻。有人萬念俱灰,自殺殉情,也有人走出傷痛,讓逝者遺愛人間,將國仇家恨昇華為不分國界的大愛。

四大金剛中的劉粹剛與妻子許希麟鶼鰈情深。他大概料到妻子無法承受喪夫之痛,所以在信中勸解她切勿因自己陣亡而“犧牲一切”。許希麟得悉丈夫遇難後一度輕生,幸而獲救。後來她在《念粹剛》一文道出萬千烈士遺孀的心聲:“在你固是求仁得仁,已盡了軍人天職,可是我,正日月茫茫,又不知若何度此年華!”可幸她終能振作,為空軍子弟開辦粹剛小學,替亡夫圓了“退休後以餘力辦學”的心願。

軍國主義者窮兵黷武,中日兩國人民同受失去至親之苦。前文提到的陳懷民與敵人同歸於盡後,人們在敵機殘骸中發現日本飛行員妻子的家書,滿紙哀怨與恐懼。陳懷民之妹陳難讀後不禁流下同情淚,仇恨一掃而空。陳難寫信給這位叫美惠子的遺孀,向同受苦難的人表達善意:“我家裏的父母和大哥都非常深切地關懷你,像關懷他們自己的兒女兄妹一般,不帶一點怨恨。我盼望有一天讓我們的雙手互相友愛地握着,心和心相印着……我們有理由為這個信念而努力,使我們的心靈永遠地合在一起。祝你為全世界的和平而奮鬥!”這封信無法送達,陳難卻一直沒有放棄,五十二年後終於找到收信人。美惠子得悉陳難為要找到她堅持了半個世紀,感動不已,泣不成聲。這個傳達愛與和平的尋人故事從青絲到白頭,終於迎來尚算圓滿的結局。

貪婪、恐懼、仇恨、虛榮驅使當權者發動戰爭,數千年來干戈從未止息。戰火無情,但捨生取義的空中勇士、以德報怨的烈士遺屬在黑暗中點起星火,閃耀人間大愛,帶來和平的信念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