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繁體版     香港品牌形象 - 亚洲国际都会
文讯 Word Power
闲情絮语
硝烟密语
硝烟密语

有人调侃说,在科技尚未普及的年代,“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其实,自秦朝以来,驿传制度已颇完备,传递信息有一定保障。两国交战,对军事通讯的要求自然更高,非但不能“吼”,还得密不透风。毕竟,一旦情报被敌方截获,不但军机尽失,甚或为敌所用,招来灭顶之灾。在古代,秘密信息是如何传递的呢?

阴符和阴书

古代军事著作《六韬》是后人依托为姜太公所著,故又称《太公兵法》。书中提出了“阴符”和“阴书”这两种保密通讯方法。所谓“阴符”,就是以八种不同长短的木条或竹条来代表战况,例如:“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擒将之符,长九寸”;“失利亡士之符,长三寸”。阴符上并无任何记号,负责传递的信使对其含义亦一无所知。如此一来,即便信使不幸被俘,敌人也很难从阴符上获取信息。不过,阴符包含的信息相当有限,复杂的军情军令还得靠文字传达,于是便出现“阴书”。君主与将领之间通讯,竹简一分为三,由三名信使传递,整份竹简合起来才能知悉完整内容。除非三人都投敌,或三份阴书都被截取,否则敌方无法拼凑出完整的军事情报。

字验

字验是宋代独特而精妙的军事通讯保密方法。据《武经总要》所述,朝廷针对行军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精心制定了“请粮料”、“请添兵”、“贼多”、“贼少”、“战不胜”、“将士叛”等四十个常用的关键词。副将受命出发攻围前,会选一首四十字诗作为密码本,正副将各执一本。诗中必须无重字,每一个字顺序对应一个关键词。

假设双方以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为解码密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如需增援,而“请添兵”定为第十四个关键词,副将便会发送一道含有“别”字(即诗中第十四字)的普通公文,在“别”字上盖章。主将接到公文,看到盖了章的“别”字,只要查对密码本,就知道副将求发援兵。主将若答应增援,便在同一字上盖印;若不同意,则不盖印。

蜡丸

蜡丸,又名蜡书、蜡弹,以蜡质膜与内层的帛布文书两部分构成,既可保密,又可防潮。蜡丸体积小巧,可以藏在衣服、发髻,甚至嘴里。军用蜡丸始见于唐而盛于宋。南宋诗人陆游在《大雨中作》忆述昔日“属闻蜡弹遣檄书,亟坏布裳缝裤褶”,描绘的正是把内有檄书的蜡丸夹藏于衣衫之中的情景。不过,蜡丸藏在衣服内亦非万无一失。为确保重要消息能安全送达,有人用上更极端的手段。据南宋赵升《朝野类要》所载,蜡丸“陷于股肱皮膜之间,所以防在路之浮沉漏泄也”。南宋初年发生兵变,高宗一度被迫禅位。赵氏宗室赵不凡正是用“刲股纳蜡书”的方法,在大腿割开一道口子藏进蜡丸,把召兵勤王的密谕送到将领张浚手上。

矾书

矾书是肉眼不可见的密写方式,用毛笔蘸上明矾水,在布帛上写字,晾干后字迹消失,再次沾水才会显现。靖康元年,金人要宋钦宗召回拥兵在外的康王赵构。钦宗派遣签书枢密院事曹辅迎接康王,暗地里在曹辅衣襟上“以矾书为诏,以遗康王”,指示康王要按兵不动。当时朝廷派人出宫办事,金人都会仔细搜身,以防夹带蜡丸,哪会想到有人会用隐形文字瞒天过海。

在金人的眼皮底下,密诏顺利送到赵构手中。在长达二十余年的蒙金战争中,金国亦曾不只一次使用矾书。中都被围,右丞相完颜承晖“遣人以矾写奏”,向朝廷求援,可惜援兵相继被击溃。承晖最后仰药自杀,中都失守,河北地区至此悉数落入蒙人之手。

神州大地历经战火硝烟洗礼。风云诡谲的战场上,古人发明种种保密工具,巧妙地把隐密的信息传送出去,往往左右局势,更为历史留下篇篇传奇。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韩非子•说难》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韩非子•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