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調侃說,在科技尚未普及的年代,“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其實,自秦朝以來,驛傳制度已頗完備,傳遞信息有一定保障。兩國交戰,對軍事通訊的要求自然更高,非但不能“吼”,還得密不透風。畢竟,一旦情報被敵方截獲,不但軍機盡失,甚或為敵所用,招來滅頂之災。在古代,秘密信息是如何傳遞的呢?
陰符和陰書
古代軍事著作《六韜》是後人依託為姜太公所著,故又稱《太公兵法》。書中提出了“陰符”和“陰書”這兩種保密通訊方法。所謂“陰符”,就是以八種不同長短的木條或竹條來代表戰況,例如:“大勝克敵之符,長一尺”;“破軍擒將之符,長九寸”;“失利亡士之符,長三寸”。陰符上並無任何記號,負責傳遞的信使對其含義亦一無所知。如此一來,即便信使不幸被俘,敵人也很難從陰符上獲取信息。不過,陰符包含的信息相當有限,複雜的軍情軍令還得靠文字傳達,於是便出現“陰書”。君主與將領之間通訊,竹簡一分為三,由三名信使傳遞,整份竹簡合起來才能知悉完整內容。除非三人都投敵,或三份陰書都被截取,否則敵方無法拼湊出完整的軍事情報。
字驗
字驗是宋代獨特而精妙的軍事通訊保密方法。據《武經總要》所述,朝廷針對行軍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精心制定了“請糧料”、“請添兵”、“賊多”、“賊少”、“戰不勝”、“將士叛”等四十個常用的關鍵詞。副將受命出發攻圍前,會選一首四十字詩作為密碼本,正副將各執一本。詩中必須無重字,每一個字順序對應一個關鍵詞。
假設雙方以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為解碼密鑰:“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如需增援,而“請添兵”定為第十四個關鍵詞,副將便會發送一道含有“別”字(即詩中第十四字)的普通公文,在“別”字上蓋章。主將接到公文,看到蓋了章的“別”字,只要查對密碼本,就知道副將求發援兵。主將若答應增援,便在同一字上蓋印;若不同意,則不蓋印。
蠟丸
蠟丸,又名蠟書、蠟彈,以蠟質膜殼與內層的帛布文書兩部分構成,既可保密,又可防潮。蠟丸體積小巧,可以藏在衣服、髮髻,甚至嘴裏。軍用蠟丸始見於唐而盛於宋。南宋詩人陸游在《大雨中作》憶述昔日“屬聞蠟彈遣檄書,亟壞布裳縫褲褶”,描繪的正是把內有檄書的蠟丸夾藏於衣衫之中的情景。不過,蠟丸藏在衣服內亦非萬無一失。為確保重要消息能安全送達,有人用上更極端的手段。據南宋趙升《朝野類要》所載,蠟丸“陷於股肱皮膜之間,所以防在路之浮沉漏泄也”。南宋初年發生兵變,高宗一度被迫禪位。趙氏宗室趙不凡正是用“刲股納蠟書”的方法,在大腿割開一道口子藏進蠟丸,把召兵勤王的密諭送到將領張浚手上。
礬書
礬書是肉眼不可見的密寫方式,用毛筆蘸上明礬水,在布帛上寫字,晾乾後字迹消失,再次沾水才會顯現。靖康元年,金人要宋欽宗召回擁兵在外的康王趙構。欽宗派遣簽書樞密院事曹輔迎接康王,暗地裏在曹輔衣襟上“以礬書為詔,以遺康王”,指示康王要按兵不動。當時朝廷派人出宮辦事,金人都會仔細搜身,以防夾帶蠟丸,哪會想到有人會用隱形文字瞞天過海。
在金人的眼皮底下,密詔順利送到趙構手中。在長達二十餘年的蒙金戰爭中,金國亦曾不只一次使用礬書。中都被圍,右丞相完顏承暉“遣人以礬寫奏”,向朝廷求援,可惜援兵相繼被擊潰。承暉最後仰藥自殺,中都失守,河北地區至此悉數落入蒙人之手。
神州大地歷經戰火硝煙洗禮。風雲詭譎的戰場上,古人發明種種保密工具,巧妙地把隱密的信息傳送出去,往往左右局勢,更為歷史留下篇篇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