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简体版     香港品牌形象 - 亞洲國際都會
文訊 Word Power
游藝

方寸乾坤

明末文人魏學洢的《核舟記》膾炙人口,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巧匠王叔遠所雕的桃核小舟。桃核長不足一寸,只有約兩顆黍粒高,但王叔遠妙手匠心,竟雕出東坡夜遊赤壁的幽雅意境。小舟艙篷兼備,載有五人:蘇東坡與黃庭堅共閱一卷;佛印法師臂掛念珠,粒粒可數;還有兩名船夫,一人划船,一人烹茶。眾人神態各異,相映成趣。

在果核上雕刻的技藝稱為核雕,屬微雕一門分派。工匠削走果核的多餘部分,塑造作品雛型,然後精雕細琢,刻劃細微之處。果核體積細小,施刀自然比一般雕刻更為困難,能工巧匠卻有“恣取萬象於一毫”的本事,在有限空間發揮無窮創意。

核雕源起何時,現已無從稽考,從古代留傳至今的核雕作品也不多。幸而歷代文人雅士對核雕作品皆有着墨,無論詳寫略述,都足以為核雕藝術拾遺補闕。

根據文獻,核雕在明清時代發展頗盛,名家輩出,題材廣泛。在王叔遠雕出核舟之前兩百多年,宣德年間工匠夏白眼於橄欖核上刻出十六個娃娃,每個僅半粒米大小,卻是眉目俱全,栩栩如生。清人宋起鳳《核工記》描寫一枚核雕扇墜,設計取材自唐詩《楓橋夜泊》的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大至高山城閣、佛寺寶塔,小至晚星彎月、河灘輕舟,盡皆刻在“長五分許,橫廣四分”的桃核上。

清代核雕作品題材寫實,講求神韻,即使是舊題材,也能加以變化,拓出新意。乾隆年間,隸屬皇家作坊的陳祖章借鑒前人作品,再以東坡夜遊赤壁為題,在橄欖核上雕出更精巧細緻的核舟。核舟高1.6厘米,長3.4厘米,上有繩索、帆具、燈籠,兩邊艙門各有四扇鏤空小窗,皆可開合;艙內几上有杯盤菜餚。船首至船尾共計八人,舟底更鐫刻着《後赤壁賦》全文三百餘字。陳祖章憑此珍品聲價十倍,成為皇家作坊待遇最優厚的工匠。這枚核舟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是稀有的傳世之作。

縱能在小小果核雕出大千世界,要在茫茫塵世得到豐厚回報,卻非人人皆可如願。據明人周汝瑚所述,有些工匠習藝八、九年,學有所成後,“僅能易半歲之粟”,難以養妻活兒。工藝大師雖有刻棘鏤塵之技,卻地位低微,核雕技藝也被視為雕蟲小技,難登大雅之堂。明末畫家文震亨在《長物志》評論核雕“雖極人工之巧,終是惡道”。魯迅對於舊文人把玩的書房案頭小擺設,也沒什麼好感。他看過一塊半寸方、上刻《蘭亭序》的象牙片後,批評這不過是故弄玄虛,並非什麼本領學問。

然而,“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任何事臻於極致,令人賞心悅目,便是藝術。核雕工藝的文化價值在現代備受重視,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核雕行業發展成熟,連採購果核也成了一門專業。藝匠手中的一果一核,指間的一刀一銼,核雕珍品的一刻一劃,無不蘊藏以微小見精深的道理。

水果種類繁多,但只有特定品種的果核適合雕刻。即使是同一品種的水果,也會受生長地的土壤、水源等自然因素影響,長出形態不同的果核。採購者按照果核的形狀大小、紋路深淺、核壁厚薄,挑選合用的原材料。工匠構思作品時,思緒猶如果核上的紋路般高低起伏,遊走於各個主題之間,思考哪些紋路能細加利用,哪些可大刀削去,以便勾勒作品主體形狀。

縱然立意高遠,布局巧妙,動刀也非一蹴而就,而是講求輕重有致,不徐不疾。核雕工匠的桌上,總放着多把銼刀和雕刻刀,刃口平斜尖圓兼而有之,用以應付各個工序。以雕刻人物為例,工匠以平口刀劃出五官的位置後,改用半圓小刀雕出眼耳口鼻,隨後以細小的尖頭刀點刻鼻孔、牙齒,再用三角刀雕出衣紋。工匠利用粗闊長短只差毫釐的刀具,施展精湛刀功,雕出衣褶紋理等諸多細節,令作品形神俱備。以現代核雕藝匠付洪波所鐫刻的《水滸傳》人物橄欖核雕為例,打虎將李忠衣袍下襬的刻痕或剛勁有力,或淺劃即止,形成一道道深淺不一的皺褶,動感十足,使梁山好漢粗獷豪邁的形象活現眼前。

中華藝術浩如煙海,核雕或許只是一道涓流,但絕非微不足道。果核雖小,卻可化為萬頃碧波上的一葉輕舟、清幽淡雅的山色城景,或豪氣干雲的英雄人物。天地萬物,盡皆蘊藏在方寸之間,恰如英國詩人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名句: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無限掌中置剎那成永恆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無限掌中置剎那成永恆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 • 勸學》



鳴謝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提供相片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 • 勸學》



鳴謝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提供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