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 in Touch (December 2019 No.190)

Content

content

衝出香港 機遇處處
行政主任在境外的工作與培訓發展

新進EO心聲

在辦公室用俚語 / 潮語

行家小檔案
- 冰上舞者
- 話劇大師

Book Review

Informal Meeting with HKSAR Government Executive Grade Association

 
Explanation of WCAG 2.0 Level Double-A Conformance
Valid HTML 4.01 strict
 
A A A
行家小檔案 冰上舞者 話劇大師

不少行政主任才華洋溢,創意非凡。除在職場上不斷挑戰自我,亦利用公餘時間提升個人藝術修養,從沒間斷。今期我們請來「冰上舞者」及「話劇大師」,分享她們的藝術之路。

 
吳詠茵(Christy)

 

提起花樣滑冰,大家可能即時想起前美藉華人選手關穎珊,又或者近年冒起的日本新生代羽生結弦。你又可知道在我們行政主任團隊當中,亦有一位曾代表香港遠赴德國參賽的花樣滑冰好手?她就是Christy。

 

怕熱的運動員

 

Christy自十歲起學習花樣滑冰,亦曾擔任過滑冰教練。當初為何學習花樣滑冰?Christy坦言因為她跟媽媽都「怕熱」:「和其他小朋友一樣,我的爸媽也會安排我學習一些運動。媽媽說如果學滑冰,上課和練習地點一般都是商場內的滑冰場,她就可以在室內等我下課,不用像其他帶孩子學田徑或球類活動的家長般在戶外『曬太陽』。這也是我喜歡滑冰的原因之一,因為在冰上做運動很少會滿頭大汗。」

 

Christy與Team Bauhinia隊友合照
Christy與Team Bauhinia隊友合照

 

參賽的動力

 

2018年,Christy參加了ISI香港滑冰賽(2018 ISI Skate Hong Kong),一舉奪得藝術性個人滑(Artistic Skating)冠軍及指定動作個人滑(Solo Compulsory)亞軍。這個漂亮的成績,為Christy打開了國際賽的大門。Christy說:「在那次比賽中,香港『隊列滑』代表隊的教練留意到我。他認為我演出穩定,可以代表香港出賽,於是邀請我加入『隊列滑』。」終於,Christy與隊友組成「Team Bauhinia」,在今年5月遠赴德國奧伯斯多夫(Oberstdorf)參加ISU成人花樣滑冰賽(ISU Adult Figure Skating Competition)。Team Bauhinia在「隊列滑」的眾多參賽隊伍當中,以第七名完成賽事。

 

Christy在比賽場上展示側仰旋轉的動作
Christy在比賽場上展示側仰旋轉的動作

當被問到是什麼驅使她參加滑冰比賽時,Christy表示純粹為挑戰自己。她說:「參加比賽其實要付出很多。首先,比賽是自費的;其次要花時間準備和練習,過程相當辛苦。不過,能夠在比賽中享受滑冰,並藉此挑戰自己,我認為相當值得。」

 

靈活的行政主任

 

要在滑冰運動與工作之間取得平衡,Christy坦言要拿出行政主任「靈活多變」的看家本領。她說:「有時因工作關係,我無法抽空到滑冰場練習,便要趁回家前在居所附近的休憩處練習轉體跳躍,規定自己整套動作做足30次才回家。當然,我也十分感謝上司與同事的支持和鼓勵,讓我能夠騰出時間參加比賽。」

 

為了滑冰運動,Christy直言曾作出不少犧牲,例如失去休息和玩樂時間。不過,滑冰令她對工作有深一層體會。Christy說:「在滑冰場上,觀眾和評審只會看到選手最美好的一面,未必知道他們都曾咬緊牙關刻苦練習,因為任何差錯都可以導致整套動作被扣分,甚或令運動員受傷。情況就好比行政主任的工作—為確保辦公室、以至整個機構暢順運作,任何微不足道的工作也不容小覷。」

 

聽過Christy的一番話,你可會對自己的工作有新的體會?

 

甚麼是「隊列滑」(Synchronised Skating)?

 

隊列滑是近年發展迅速的滑冰項目,每支隊伍由8至20名運動員組成。隊員需互相高度配合,在冰面上快速滑行完成一系列技術動作。所有隊員在滑行時需步調一致,掌握複雜的滑行技巧,包括速度和步法,並配合音樂表演。

 

 
黎安之(Angie)

 

Angie不單是行政主任團隊中的一員,公餘時她還是一位業餘話劇編劇、導演和演員。除此以外,她還兼任劇本翻譯。

 

Angie自2016年開始,已在演出之餘,着手翻譯外國著名劇目,曾參與翻譯Michael Cristofer的The Shadow Box(演出劇名《此致永恆》)、Neil Simon的Plaza Suite(演出劇名《愛在酒店房難開》)等劇作,並搬上香港舞台。以下是她翻譯劇本的一些心得。

 

「在翻譯之前,我首先會研究故事發生的地點(即國家和場景),看看應該保留『原產地』,沿用故事原來的背景,還是該把內容本地化。本地化與否,須考慮以下問題:劇本是否涉及『本土』情節,以及『本土』程度是否很深,以至一旦原脈絡的時、地、人三個元素完全更改,意義便會盡失?還是劇本旨在宣揚一些普世價值,即使內容本地化,也不會失色,反而更易引起觀眾共鳴?」

 

Angie再舉例子說明:「最近,我着手翻譯加拿大劇作家Colleen Wagner的The Monument,內容講述一名婦人千方百計將某戰俘救出,目的是動用私刑,拷問出女兒的下落,因為她的女兒在戰爭中失蹤,傳聞已被該名戰俘所屬的軍隊姦殺並棄屍。戰俘最初否認,其後不置可否,最終只肯承認自己做了所有人都幹過的事情,並引領婦人挖出很多女孩的屍體。我第一次在台灣觀看這齣話劇,已是十多年前的事,當時對婦人由無助絕望到坦然寬恕的轉變,感受尤深。自此我不斷向朋友推介,希望該劇可以在香港公演。朋友雖然大感興趣,但擔心戰爭題材在香港較難引起共鳴,畢竟香港自二次大戰後未發生過戰爭,中年和青年人都沒有這方面的經歷。即使把劇本本地化以增共鳴,也不知從何入手。儘管如此,我認為該劇所表達的追尋真相、鼓吹寬恕等普世價值,放諸四海而皆準,故很值得在香港上演。大家贊同嗎?」

 

舞台劇《愛在酒店房難開Plaza Suite》劇照
舞台劇《愛在酒店房難開Plaza Suite》劇照

 

馮志堅 英淑欣

 
▲TOP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