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简体版     香港品牌形象 - 亞洲國際都會
文訊 Word Power
語林
之乎者也

野史記載,宋太祖趙匡胤打算拓展外城,在宰相趙普陪同下親臨朱雀門視察,抬頭看見門匾上題“朱雀之門”四字,遂問趙普:“為何不只寫‘朱雀門’呢?加 ‘之’字有何用?”趙普回答:“有語助之用。”宋太祖聽後哈哈大笑,說:“之乎者也這些字,助得了什麼事?”宋太祖即位前本為武將,文言虛詞在他眼中或許沒什麼用,但對文人來說,用處大矣!

在談虛詞有何用之前,先給大家講個載於馮夢龍《智囊全集》的故事:某張姓財主苦於無子,便為獨女招了贅婿。不料沒多久,小妾竟給他生了個兒子,取名一飛。兒子四歲時,張財主重病纏身,在病榻中召來女婿,說:“小妾生的兒子不配繼承我的財產,我所有的都給你們夫婦吧。只要你們倆能保他們母子衣食無憂、有地立足就行了。”說罷拿出契書寫道:“張一非吾子也家財盡與吾婿外人不得爭奪”。女婿一看,心裏默唸:“張一非吾子也,家財盡與吾婿,外人不得爭奪。”便高高興興接收了丈人的遺產。張一飛長大後,先後兩次到官府告狀,要求分家產。第一名官吏看了契書後即駁回他的訴求,第二名官吏卻把家財判給張一飛,原因是他認為契書該如此解讀:“張一非,吾子也,家財盡與。吾婿外人,不得爭奪。”他對張家女婿說:“你丈人白紙黑字寫着‘吾婿外人’,你還有臉繼承家產?他故意把‘飛’寫作‘非’,不過是怕孤兒寡婦被你欺負罷了。”一份遺囑,兩種解讀,都是沒有標點符號惹的禍。

古時沒有標點符號,讀書人須自行斷句,一旦出錯,易生歧義。要明辨句讀,虛詞是重要標誌。比如廣東話常說的“打者,愛也”以至《論語》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者”和“也”皆為停頓處。“…………也”是常見的文言句式,其中“……者”是句子要說明的事物,“……也”則是說明事物的內容。掌握了這點,再讀同樣句式的文言長句,例如:“簡侮大臣無禮父兄勞苦百姓殺戮不辜者可亡也”(《韓非子 •亡徵》),便能大致明白其意思了。

虛詞的另一用途是表達語氣。清代學者劉淇說:“構文之道,不過虛字實字兩端,實字其體骨,而虛字其性情也。”同一句話,只要語氣不同,所表達的意思大相徑庭。儘管現代即時通訊軟件有標點符號和各式各樣的表情符號,有時仍難免產生誤會。古文連標點符號也欠奉,全憑虛詞才能準確傳達激切、舒緩、頓宕、感歎之情。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被譽為“祭文中的千年絕調”。南宋文人安子順評論說:“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此文之所以感人肺腑,除了情真意切外,與句末多用語氣助詞有很大關係。比如韓愈描寫得悉侄兒去世時的心情:

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少者強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存全乎

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少者強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存全乎?

“邪”字與“乎”字用於句末時表示疑問或反詰之意。上文首三句以“邪”字結尾的反問句,凸顯了韓愈驚聞噩耗時如雷轟頂,茫茫然失魂落魄的情狀。隨後三句以“乎”字收結的反問句,層層遞進、直抒胸臆,讓人深深感受到作者悲慟之情。

對今人來說,要弄懂文言虛詞的涵義及作用,殊不容易。想不到古人對運用虛詞同樣大感困難。唐代文人杜溫夫在兩個月內給柳宗元寫了三封信,每封都洋洋灑灑上千字,另有文章十卷,請柳指正。柳宗元遂修《復杜溫夫書》,毫不客氣批評他分不清常見語氣詞的基本用法。柳宗元指出,“乎、歟、耶、哉、夫”是表示疑問語氣的虛詞,“矣、耳、焉、也”則是表示肯定語氣的虛詞,但杜溫夫卻把兩類虛詞混淆亂用。柳宗元建議杜溫夫認真揣摩前人名家使用虛詞的方法,自會有所得益。

文言虛詞複雜多變,除了上文所述,還有諸多妙用,且愈是常用的虛詞,用法往往愈為靈活。古諺有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反復吟詠,咀嚼虛詞所表達的語氣,久而久之便能養成語感,平日閱讀古文時便可如劉淇所言,品出文章的真性情。




君子之言寡而實,小人之言多而虛。
劉向《說苑 • 談叢》




君子之言寡而實,小人之言多而虛。
劉向《說苑 • 談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