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简体版     香港品牌形象 - 亞洲國際都會
文訊 Word Power


白紙黑字

從結繩記事、契甲刻骨,再到後來的竹簡、木牘、縑帛,人類不斷尋覓既能大量生產,又便攜易用的書寫材料。造紙術發明後,紙張上千年來成為傳播文字和思想的主要載體,而竹簡絹帛則陸續走進博物館,成為歷史文物。二十一世紀初,紙本書遇上了勁敵——電子書。電子書傳播迅速,便於檢索字詞,而且不佔空間,方便攜帶。據說千年前波斯宰相伊斯梅爾(Abdul Kassem Ismael)嗜書如命,為了與近十二萬冊藏書形影不離,無論到哪裏旅行,都會安排四百頭駱駝按字母順序背着書冊隨行。伊斯梅爾倘能穿越時空來到今天,就不用那麼折騰了,只需一部電子裝置,私人圖書館就在身旁。

電子書來勢洶洶,不少人曾預言,白紙黑字的時代即將終結,未來會是電子書的天下。書本邁向電子化,讓人不禁思考紙本書的價值何在。文本內容是書籍的靈魂,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如果紙本書的存在意義僅在於承載文字,為什麼每當心愛的書推出了漂亮的新版,明明內容不變,書迷仍會一邊嘟噥着“家裏已經有好幾個版本了”,一邊不由自主地掏出錢包?美國作家海蓮 •漢芙(Helene Hanff)的《查令十字路84號》(84, Charing Cross Road)有“愛書人聖經”之稱,書中她對精裝書的感想或能解釋書迷心思一二:“擁有這樣的書,我感到有點歉疚。這本書皮面燙金,閃閃發亮,印刷字體秀麗悅目,理應藏於英倫鄉間莊園的松木書房才對。”薄薄的書頁,不但蘊藏着作家的智慧結晶,還灌注了編輯、設計師、印刷商和裝幀者的創意巧思。製作精美的書,本身就是藝術品,像繪本、攝影書和立體書這類作品,用電子屏幕來看無疑是暴殄天物。

電子書只存在於數碼世界,關了屏幕,便看不見、摸不着。紙本書就不一樣,合上書後放在茶几上、盆栽旁、書櫃裏,有空時隨手翻翻,心裏無比踏實。一本有厚度、有重量、觸手可及的書,除了無事時烹茶展卷,還可以在扉頁寫上幾行溫暖的話,送給友人;也可以找心儀的作家簽名留念;假如不幸被困於暴風雪,還可以生火取暖。有時候,紙本書還具有意想不到的意義。二零一九年,美國女子艾希莉(Ashley Jost)買了一本寫給女性的勵志書,發現書中夾着五元紙幣和粉紅色的手寫紙條,上面寫道:

致買了這本書的陌生人:

我今天過得糟透了希望這個小驚喜能讓你有美好的一天喝杯咖啡吃個甜甜圈或敷張面膜今天疼一下自己吧記着這世上有人愛你你很棒很堅強

愛你的Lisa

致買了這本書的陌生人:

我今天過得糟透了,希望這個小驚喜能讓你有美好的一天。喝杯咖啡、吃個甜甜圈或敷張面膜,今天疼一下自己吧。記着,這世上有人愛你,你很棒、很堅強。

愛你的Lisa

艾希莉深受感動,自此也在圖書館的書裏夾上咖啡贈券和紙條,希望帶給人快樂。由書而起的善緣,也由書傳開去。

紙本書是有生命的。你與一本書相遇,在頁邊書寫、劃線、折角,在頁間夾入舊信箋、電影票、乾花,在某頁不小心留下咖啡漬……這些屬於你的痕跡賦予這本書獨特的氣質。法國經典名著《小王子》中,小王子看見滿園玫瑰,驚覺自己那朵悉心照料的玫瑰原來並非獨一無二,傷心不已。好友狐狸安慰他:“正因為你為自己的玫瑰付出了時間,你的玫瑰才變得如此重要。”世界上有成千上萬本一模一樣的書,但只有你手中這本與你相知相伴,見證了你的思緒和生活。時光荏苒,鬢邊漸白,頁緣漸黃,你們一同徐徐老去。如書籍有幸輾轉相傳,每位讀者在書上留下的印記,都成了這本書的閱歷。除了作者講述的故事,書也有了自己的故事。海蓮 •漢芙道出了無數愛書人的心聲:“我喜愛看扉頁上的題簽和頁邊的筆記。翻開別人也曾翻過的書頁,細讀前人叫我注意的段落,彷彿有人相伴共讀,我很喜歡這種感覺。”通過一本書,與素未謀面的人產生共鳴,生起“天涯共此時”之感,便是紙本書最動人之處。

窗外的陽光傾灑在書頁上,空氣中飄蕩着淡淡的油墨香,翻頁時紙張發出的沙沙聲,指尖微妙的觸感,這些都是紙本書獨有的魅力。然而,當想不起故事人物曾在哪頁出現,或者遇到不懂的字詞,就恨不得有電子書的檢索和字典功能。人在旅途,一機在手便萬卷在握,可以隨時隨地隨心選看,也是一大樂事。選擇紙本書還是電子書?聰明的讀者當然想兩者兼得。在實體與電子書海之中遨遊,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