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務 員 通 訊 二 零 二 五 年 九 月 第 一 百 二 十 期
規劃未來 創新求進

公务员通讯编辑委员会

甯漢豪局長
在宁汉豪局长的带领下,发展局团队积极推进本港多项大型发展项目。在这次专访中,宁局长分享了政府如何透过灵活策略、加强与业界沟通,加快北部都会区(北都)的发展步伐。她同时阐述局方如何与建造业界携手应对当前的挑战,以及在推动科技应用和人才培训方面的措施,当中充分展现发展局致力建设美好香港的愿景和决心。
完善统筹机制    促进跨部门合作

北都是政府的重点施政项目之一。北都占地达三万公顷,约占香港总面积三分之一,覆盖元朗和北区,毗邻深圳发展动力最强的口岸区域,是香港未来经济发展新引擎,也是绿色宜居新社区,大湾区合作新平台。

宁局长指出,随着北都进入建设阶段并且陆续有「熟地」产出,行政长官在今年发表的《施政报告》中表示会提升北都发展的决策层次,成立由他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下设三个工作组,聚焦引进企业参与上盖建设及产业进驻,并简化流程,「拆墙松绑」,亦会为加快北都发展订立专项法例。这些都显示政府希望设法加速推进北都建设,以更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为确保北都计划有效推行,宁局长续称:「北都计划是一项跨政策局的工作,发展局辖下的北部都会区统筹办事处(北都办)对内对外都担当着倡导和统筹的角色,就北都硬件和软件发展,在策略层面与其他政策局协调,提升执行质素。」

拆墙松绑助发展    双向沟通重实效

宁局长强调,为提速提效推进北都发展,政府要时刻保持开放态度,积极聆听业界的声音,并持续为他们「拆墙松绑」。她举例说:「对于已在北都拥有土地的发展商,若需要修改土地用途以配合发展,我们会尽量为业界提供便利,早前亦已优化原址换地的安排。另一方面,我们会在合适项目招标前先进行市场意向征集,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制订更切合实际情况的招标条款。」

这种双向沟通机制,最近在北都三个「片区开发」试点项目中得以充分落实。发展局就位于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粉岭北新发展区及新田科技城的项目,征集市场意见,共收到二十二份意向书。她说:「业界提出了许多具建设性的建议,其中有意见反映希望发展年期方面有更大的弹性,让项目规划更具灵活性。另外,亦有意见表示希望在标书中清晰列明片区周边配套设施的落实时间表。这些意见反映了市场期望,我们正分析所收集的意见,以敲定日后的招标细节和条款。」

政府正全速推进北都发展,预计未来数年北都将有相当可观的「熟地」和产业楼面产出,能加速创科和其他产业发展,容许香港更深入地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同时为市民创造优质的工作机会和生活环境。
政府正全速推进北都发展,预计未来数年北都将有相当可观的「熟地」和产业楼面产出,能加速创科和其他产业发展,容许香港更深入地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同时为市民创造优质的工作机会和生活环境。
发展局于二零二五年四月展开市场意向调查,邀请市场就尖鼻咀及白泥等三个生态旅游发展项目提交意向书。
发展局于二零二五年四月展开市场意向调查,邀请市场就尖鼻咀及白泥等三个生态旅游发展项目提交意向书。
灵活部署    善用土地资源

谈到「片区开发」,宁局长表示这是北都创新及多元的发展模式之一,「政府拣选具规模的地块,包括具商业价值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交由中标的发展商综合开发。这模式不仅能善用私人市场力量加快北都建设,更可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她透露,发展局计划在今年第四季先就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的「片区」试点项目进行招标。

除了以「片区开发」模式推进三个试点项目外,当局早前调整发展策略,中止了两幅位于元朗和洪水桥用地的招标工作,改以更具针对性的方式运用这些土地资源。 「元朗用地交予香港科技园公司,以在元朗创新园建构微电子生态圈;而洪水桥用地则计划由政府成立的公司,以产业园区形式管理和营运。」她解释,相关的做法充分考虑了创科及物流业界对区内产业布局的意见,「我们希望更善用这两幅土地,以便在推动产业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令人鼓舞的是,市场普遍支持这个做法,认为此举更贴合市场需要。」

这些策略性部署正是北都整体发展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北都多项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宁局长勾划出北都宜居、宜业、宜游的愿景。 「这里不仅能让市民享有优质的居住环境,更会有众多产业进驻,形成一个又一个的产业园区。同时,北都拥有自然生态特色,可成为既有经济活力,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社区。」

规划生态旅游    平衡保育与发展

政府着力推广岛屿及海岸旅游,发展局负责三个「片区开发」模式的项目,包括发展前南丫岛石矿场用地作度假及户外康乐用途;发展长沙、贝澳、水口及石壁为南大屿生态康乐走廊;以及发展尖鼻咀及白泥为生态旅游节点。当局早前就这三个项目邀请市场提交意向书。

宁局长提到,「这是政府近年首次推动打造新的旅游及康乐片区。市场意见对我们尤为重要。以内地及新加坡为例,当地已发展出成熟的度假村营运模式。在规划本地特色度假区时,我们须广纳业界意见,以确保发展方案既能切合市场需求,又能凸显香港优势。」

宁局长指出,三个项目各具特色,当中尖鼻咀及白泥是拥有极高生态和景观价值的自然栖息地。她强调:「推动生态旅游发展时,生态保育必然是优先考虑。我们建议在后海湾沿岸设立海岸保护公园,积极保育生态。至于区内生态价值较低的地带,包括现存的棕地,我们认为可进行适度的旅游发展。除了一些生态旅游及康乐设施外,也可提供与周边环境相符的酒店和度假村,以及适量的中、低密度私人住宅,以支援有关发展。」

在北都「城乡共融」及发展乡郊旅游的理念下,发展局希望利便合适的村屋发展小型民宿和提供餐饮。就此,宁局长表示北都办正协调相关部门研究合适措施。她表示:「以发展小型民宿项目为例,相比兴建十多层高的宾馆,我们在土地规划和配套规管方面理应可采用较灵活的审批标准。」她续指,发展局会就北都「城乡共融」制订指引。

在香港建造业与教育界举办首个联乘大型展览「基建x教育」,透过介绍香港基建项目,推动与建造业相关的STEAM(科学、科技、工程、艺术和数学)教育。
在香港建造业与教育界举办首个联乘大型展览「基建x教育」,透过介绍香港基建项目,推动与建造业相关的STEAM(科学、科技、工程、艺术和数学)教育。
稳定建造业发展    促进就业机会

面对近年私人建筑市场工程量放缓,宁局长指政府会持续投资造地及基建工程和兴建社会所需设施。正如《施政报告》所提出,政府会在原订未来五年每年平均约为一千二百亿元基本工程开支的基础上,额外预留三百亿元在未来两至三年加大工程项目开支,以确保建造业稳健发展,让业界创造就业机会。 「目前,公营界别工程,即政府及公营机构的工程项目,占全港整体工程量约六成,私人工程则占四成。随着北都发展全面展开,加上多项医院扩建等重大项目相继推展,公营界别的工程量将稳步上扬。不过,我们同时也会谨守财政纪律,审慎管理公共工程的开支规模。」与此同时,当局正采取多项措施优化审批流程,协助发展商加快工程动工。

推动创科    为建造业注入新动力

建造业正面对人手老化的结构性问题,宁局长强调推动科技应用是大势所趋。 「在人手短缺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单靠输入外劳,要与时并进,善用科技提升生产力,找出未来建造业的发展方向。」她表示科技应用能有效吸引新血入行,年轻一代对人工智能、建筑信息模拟技术、操控机械人等特别感兴趣,这些创新元素能增加行业的吸引力。

去年成立的香港建筑科技研究院(建科院)在推动建造业创新方面发挥关键角色。建科院就创新建筑物料、建造方法和技术等范畴进行应用研发、制订和优化建筑标准、提供测试及发出认证。宁局长指出,建科院以政府全资拥有的有限公司形式运作,较政府部门更具灵活性,能更有效促进「政、产、学、研」合作。短短一年间,建科院已进行了多个应用科研项目,透过工务工程项目作先行先试,另亦成功推出了「组装合成」制造商认可计划,提升组装合成组件标准及可靠性,现时已向八间内地获认可制造商颁发证书。建科院亦准备推行建筑产品认证计划,并建立中央资料库,促进内地及海外优质并具成本效益的建筑产品于本地应用。 「建科院透过进行应用研发及提供认可认证服务获得收入,这些自主营运收入让建科院能够进一步拓展与其他地区科研机构的合作项目。」

扩大培训规模    完善人才梯队

宁局长表示,另一项重点工作是推动建造业专业发展,因为建造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不同阶梯的人才。发展局早于二零一九年成立主要项目精英学院(学院),该学院为亚洲第一所为高级公职人员及主要项目领袖提供高水平项目管理及领导发展课程的学院。学院亦不时筹办国际峰会和会议,加强与国际机构和国内外专业领袖交流合作,以持续提升建造业的专业水平、创新思维及成本效益管理能力。

去年十一月,发展局举办了为期三日的首届国际基建项目领导峰会,成功汇聚五百多位来自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经济体的杰出基建领袖和专家,探讨推展未来基建计划的政策和策略,并就项目推展和管理等方面分享见解。基于首届峰会的成功经验,发展局计划于二零二六年举行第二届国际基建项目领导峰会,以展现香港在基建领域的卓越成就及创新技术,说好香港故事,并打造「国际基建中心」品牌。

另外,政府亦着重提升本地工人培训的「质」和「量」。发展局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与建造业议会(议会)和业界紧密合作。议会和合作培训机构逐步将建造业技术工人培训名额,由每年六千个倍增到至少一万二千个。宁局长表示,除了致力鼓励新血入行,亦要着力挽留现有人才。因此,局方与议会推出「一专多能」进修课程,资助在职工友学习多项技能,扩阔发展空间。 「举例来说,油漆工人透过进修计划,可以学习其他工种的专业技能。这不仅增加工友的就业选择,也让业界能更灵活调配人手,有效纾缓各工种的人手需求。」

为进一步完善人才梯队建设,政府同时推出特别津贴计划,向聘用建造业相关学位及高级文凭课程年轻毕业生的雇主提供支援。成功申请的雇主,就每名聘请的青年专才获发每月五千元资助,为期一年。宁局长认为计划能有助年轻一代在建造业扎根。 「透过这项计划,我们能协助毕业生留在相关专业范畴发展,持续接受在职培训,考取专业资格。当私营工程项目重现升势时,业界便有充足的专业人才迎接下一个发展高峰。」

香港建筑科技研究院(建科院)与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新加坡建设局,以及三所本地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以拓展建科院的合作网络,推动建造业应用创新科技。
香港建筑科技研究院(建科院)与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新加坡建设局,以及三所本地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以拓展建科院的合作网络,推动建造业应用创新科技。
重视家庭生活    建立团队精神

身为发展局局长,宁局长肩负的职责范围极为广泛,从土地规划、开发新发展区、旧区重建、应对极端天气的工作(包括防洪及防治山泥倾泻等),以至树木管理等等,每一项工作都充满挑战。她坦言纵然公务繁忙,也会尽量抽时间与家人共晋晚餐。 「家人已习惯等我下班回家才吃晚饭,即使很晚亦然。对我来说,一家人围桌而坐,一起吃饭聊天的时光特别珍贵。」除了家庭的支持,宗教信仰也是她在面对挑战时的重要力量。 「我是天主教徒,信仰给予我莫大的力量,有助我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各种挑战。」

宁局长担任局长三年多,最令她感动的是团队所展现的拼搏、协作和专业精神。 「看到同事们虽然工作繁重,却依然面带笑容,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令我深感欣慰。每当有立法会议员赞扬我们团队的表现,我都为同事们感到无比自豪。」

宁局长曾担任《公务员通讯》编辑委员会主席,她认为这份为现职和退休公务员而设的刊物别具意义,并表示:「《公务员通讯》不仅介绍各部门的专业工作,更收录了许多公务员的好故事。透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互相交流经验,传承优良服务的理念,鼓励同事勇于担当,竭力为市民谋福祉。」

发展局于二零二四年十一月十五日举办国际基建项目领导峰会,汇聚超过五百位来自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经济体的大型基建项目领袖和专家,共同探讨推展基建计划的策略和政策,并讨论落实大型基建项目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发展局局长宁汉豪女士在峰会上致辞。
发展局于二零二四年十一月十五日举办国际基建项目领导峰会,汇聚超过五百位来自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经济体的大型基建项目领袖和专家,共同探讨推展基建计划的策略和政策,并讨论落实大型基建项目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发展局局长宁汉豪女士在峰会上致辞。

2025© | 重要告示

修订日期:二零二五年九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