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務 員 通 訊 二 零 二 五 年 九 月 第 一 百 二 十 期
規劃未來 創新求進

公務員通訊編輯委員會

甯漢豪局長
在甯漢豪局長的帶領下,發展局團隊積極推進本港多項大型發展項目。在這次專訪中,甯局長分享了政府如何透過靈活策略、加強與業界溝通,加快北部都會區(北都)的發展步伐。她同時闡述局方如何與建造業界攜手應對當前的挑戰,以及在推動科技應用和人才培訓方面的措施,當中充分展現發展局致力建設美好香港的願景和決心。
完善統籌機制    促進跨部門合作

北都是政府的重點施政項目之一。北都佔地達三萬公頃,約佔香港總面積三分之一,覆蓋元朗和北區,毗鄰深圳發展動力最強的口岸區域,是香港未來經濟發展新引擎,也是綠色宜居新社區,大灣區合作新平台。

甯局長指出,隨着北都進入建設階段並且陸續有「熟地」產出,行政長官在今年發表的《施政報告》中表示會提升北都發展的決策層次,成立由他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下設三個工作組,聚焦引進企業參與上蓋建設及產業進駐,並簡化流程,「拆牆鬆綁」,亦會為加快北都發展訂立專項法例。這些都顯示政府希望設法加速推進北都建設,以更好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為確保北都計劃有效推行,甯局長續稱:「北都計劃是一項跨政策局的工作,發展局轄下的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北都辦)對內對外都擔當着倡導和統籌的角色,就北都硬件和軟件發展,在策略層面與其他政策局協調,提升執行質素。」

拆牆鬆綁助發展    雙向溝通重實效

甯局長強調,為提速提效推進北都發展,政府要時刻保持開放態度,積極聆聽業界的聲音,並持續為他們「拆牆鬆綁」。她舉例說:「對於已在北都擁有土地的發展商,若需要修改土地用途以配合發展,我們會盡量為業界提供便利,早前亦已優化原址換地的安排。另一方面,我們會在合適項目招標前先進行市場意向徵集,了解市場需求,從而制訂更切合實際情況的招標條款。」

這種雙向溝通機制,最近在北都三個「片區開發」試點項目中得以充分落實。發展局就位於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粉嶺北新發展區及新田科技城的項目,徵集市場意見,共收到二十二份意向書。她說:「業界提出了許多具建設性的建議,其中有意見反映希望發展年期方面有更大的彈性,讓項目規劃更具靈活性。另外,亦有意見表示希望在標書中清晰列明片區周邊配套設施的落實時間表。這些意見反映了市場期望,我們正分析所收集的意見,以敲定日後的招標細節和條款。」

政府正全速推進北都發展,預計未來數年北都將有相當可觀的「熟地」和產業樓面產出,能加速創科和其他產業發展,容許香港更深入地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同時為市民創造優質的工作機會和生活環境。
政府正全速推進北都發展,預計未來數年北都將有相當可觀的「熟地」和產業樓面產出,能加速創科和其他產業發展,容許香港更深入地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同時為市民創造優質的工作機會和生活環境。
發展局於二零二五年四月展開市場意向調查,邀請市場就尖鼻咀及白泥等三個生態旅遊發展項目提交意向書。
發展局於二零二五年四月展開市場意向調查,邀請市場就尖鼻咀及白泥等三個生態旅遊發展項目提交意向書。
靈活部署    善用土地資源

談到「片區開發」,甯局長表示這是北都創新及多元的發展模式之一,「政府揀選具規模的地塊,包括具商業價值用地和公共設施用地,交由中標的發展商綜合開發。這模式不僅能善用私人市場力量加快北都建設,更可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她透露,發展局計劃在今年第四季先就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的「片區」試點項目進行招標。

除了以「片區開發」模式推進三個試點項目外,當局早前調整發展策略,中止了兩幅位於元朗和洪水橋用地的招標工作,改以更具針對性的方式運用這些土地資源。「元朗用地交予香港科技園公司,以在元朗創新園建構微電子生態圈;而洪水橋用地則計劃由政府成立的公司,以產業園區形式管理和營運。」她解釋,相關的做法充分考慮了創科及物流業界對區內產業布局的意見,「我們希望更善用這兩幅土地,以便在推動產業發展上發揮更大作用。令人鼓舞的是,市場普遍支持這個做法,認為此舉更貼合市場需要。」

這些策略性部署正是北都整體發展藍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北都多項工程如火如荼地進行,甯局長勾劃出北都宜居、宜業、宜遊的願景。「這裏不僅能讓市民享有優質的居住環境,更會有眾多產業進駐,形成一個又一個的產業園區。同時,北都擁有自然生態特色,可成為既有經濟活力,又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想社區。」

規劃生態旅遊    平衡保育與發展

政府着力推廣島嶼及海岸旅遊,發展局負責三個「片區開發」模式的項目,包括發展前南丫島石礦場用地作度假及戶外康樂用途;發展長沙、貝澳、水口及石壁為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以及發展尖鼻咀及白泥為生態旅遊節點。當局早前就這三個項目邀請市場提交意向書。

甯局長提到,「這是政府近年首次推動打造新的旅遊及康樂片區。市場意見對我們尤為重要。以內地及新加坡為例,當地已發展出成熟的度假村營運模式。在規劃本地特色度假區時,我們須廣納業界意見,以確保發展方案既能切合市場需求,又能凸顯香港優勢。」

甯局長指出,三個項目各具特色,當中尖鼻咀及白泥是擁有極高生態和景觀價值的自然棲息地。她強調:「推動生態旅遊發展時,生態保育必然是優先考慮。我們建議在后海灣沿岸設立海岸保護公園,積極保育生態。至於區內生態價值較低的地帶,包括現存的棕地,我們認為可進行適度的旅遊發展。除了一些生態旅遊及康樂設施外,也可提供與周邊環境相符的酒店和度假村,以及適量的中、低密度私人住宅,以支援有關發展。」

在北都「城鄉共融」及發展鄉郊旅遊的理念下,發展局希望利便合適的村屋發展小型民宿和提供餐飲。就此,甯局長表示北都辦正協調相關部門研究合適措施。她表示:「以發展小型民宿項目為例,相比興建十多層高的賓館,我們在土地規劃和配套規管方面理應可採用較靈活的審批標準。」她續指,發展局會就北都「城鄉共融」制訂指引。

在香港建造業與教育界舉辦首個聯乘大型展覽「基建x教育」,透過介紹香港基建項目,推動與建造業相關的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教育。
香港建造業與教育界舉辦首個聯乘大型展覽「基建x教育」,透過介紹香港基建項目,推動與建造業相關的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教育。
穩定建造業發展    促進就業機會

面對近年私人建築市場工程量放緩,甯局長指政府會持續投資造地及基建工程和興建社會所需設施。正如《施政報告》所提出,政府會在原訂未來五年每年平均約為一千二百億元基本工程開支的基礎上,額外預留三百億元在未來兩至三年加大工程項目開支,以確保建造業穩健發展,讓業界創造就業機會。「目前,公營界別工程,即政府及公營機構的工程項目,佔全港整體工程量約六成,私人工程則佔四成。隨着北都發展全面展開,加上多項醫院擴建等重大項目相繼推展,公營界別的工程量將穩步上揚。不過,我們同時也會謹守財政紀律,審慎管理公共工程的開支規模。」與此同時,當局正採取多項措施優化審批流程,協助發展商加快工程動工。

推動創科    為建造業注入新動力

建造業正面對人手老化的結構性問題,甯局長強調推動科技應用是大勢所趨。「在人手短缺的情況下,我們不能單靠輸入外勞,要與時並進,善用科技提升生產力,找出未來建造業的發展方向。」她表示科技應用能有效吸引新血入行,年輕一代對人工智能、建築信息模擬技術、操控機械人等特別感興趣,這些創新元素能增加行業的吸引力。

去年成立的香港建築科技研究院(建科院)在推動建造業創新方面發揮關鍵角色。建科院就創新建築物料、建造方法和技術等範疇進行應用研發、制訂和優化建築標準、提供測試及發出認證。甯局長指出,建科院以政府全資擁有的有限公司形式運作,較政府部門更具靈活性,能更有效促進「政、產、學、研」合作。短短一年間,建科院已進行了多個應用科研項目,透過工務工程項目作先行先試,另亦成功推出了「組裝合成」製造商認可計劃,提升組裝合成組件標準及可靠性,現時已向八間內地獲認可製造商頒發證書。建科院亦準備推行建築產品認證計劃,並建立中央資料庫,促進內地及海外優質並具成本效益的建築產品於本地應用。「建科院透過進行應用研發及提供認可認證服務獲得收入,這些自主營運收入讓建科院能夠進一步拓展與其他地區科研機構的合作項目。」

擴大培訓規模    完善人才梯隊

甯局長表示,另一項重點工作是推動建造業專業發展,因為建造業的持續發展,需要不同階梯的人才。發展局早於二零一九年成立主要項目精英學院(學院),該學院為亞洲第一所為高級公職人員及主要項目領袖提供高水平項目管理及領導發展課程的學院。學院亦不時籌辦國際峰會和會議,加強與國際機構和國內外專業領袖交流合作,以持續提升建造業的專業水平、創新思維及成本效益管理能力。

去年十一月,發展局舉辦了為期三日的首屆國際基建項目領導峰會,成功匯聚五百多位來自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和經濟體的傑出基建領袖和專家,探討推展未來基建計劃的政策和策略,並就項目推展和管理等方面分享見解。基於首屆峰會的成功經驗,發展局計劃於二零二六年舉行第二屆國際基建項目領導峰會,以展現香港在基建領域的卓越成就及創新技術,說好香港故事,並打造「國際基建中心」品牌。

另外,政府亦着重提升本地工人培訓的「質」和「量」。發展局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與建造業議會(議會)和業界緊密合作。議會和合作培訓機構逐步將建造業技術工人培訓名額,由每年六千個倍增到至少一萬二千個。甯局長表示,除了致力鼓勵新血入行,亦要着力挽留現有人才。因此,局方與議會推出「一專多能」進修課程,資助在職工友學習多項技能,擴闊發展空間。「舉例來說,油漆工人透過進修計劃,可以學習其他工種的專業技能。這不僅增加工友的就業選擇,也讓業界能更靈活調配人手,有效紓緩各工種的人手需求。」

為進一步完善人才梯隊建設,政府同時推出特別津貼計劃,向聘用建造業相關學位及高級文憑課程年輕畢業生的僱主提供支援。成功申請的僱主,就每名聘請的青年專才獲發每月五千元資助,為期一年。甯局長認為計劃能有助年輕一代在建造業紮根。「透過這項計劃,我們能協助畢業生留在相關專業範疇發展,持續接受在職培訓,考取專業資格。當私營工程項目重現升勢時,業界便有充足的專業人才迎接下一個發展高峰。」

香港建築科技研究院(建科院)與廣東省建築科學研究院、新加坡建設局,以及三所本地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以拓展建科院的合作網絡,推動建造業應用創新科技。
香港建築科技研究院(建科院)與廣東省建築科學研究院、新加坡建設局,以及三所本地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以拓展建科院的合作網絡,推動建造業應用創新科技。
重視家庭生活    建立團隊精神

身為發展局局長,甯局長肩負的職責範圍極為廣泛,從土地規劃、開發新發展區、舊區重建、應對極端天氣的工作(包括防洪及防治山泥傾瀉等),以至樹木管理等等,每一項工作都充滿挑戰。她坦言縱然公務繁忙,也會盡量抽時間與家人共晉晚餐。「家人已習慣等我下班回家才吃晚飯,即使很晚亦然。對我來說,一家人圍桌而坐,一起吃飯聊天的時光特別珍貴。」除了家庭的支持,宗教信仰也是她在面對挑戰時的重要力量。「我是天主教徒,信仰給予我莫大的力量,有助我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各種挑戰。」

甯局長擔任局長三年多,最令她感動的是團隊所展現的拼搏、協作和專業精神。「看到同事們雖然工作繁重,卻依然面帶笑容,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令我深感欣慰。每當有立法會議員讚揚我們團隊的表現,我都為同事們感到無比自豪。」

甯局長曾擔任《公務員通訊》編輯委員會主席,她認為這份為現職和退休公務員而設的刊物別具意義,並表示:「《公務員通訊》不僅介紹各部門的專業工作,更收錄了許多公務員的好故事。透過這個平台,我們可以互相交流經驗,傳承優良服務的理念,鼓勵同事勇於擔當,竭力為市民謀福祉。」

發展局於二零二四年十一月十五日舉辦國際基建項目領導峰會,匯聚超過五百位來自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和經濟體的大型基建項目領袖和專家,共同探討推展基建計劃的策略和政策,並討論落實大型基建項目所面對的挑戰和機遇。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女士在峰會上致辭。
發展局於二零二四年十一月十五日舉辦國際基建項目領導峰會,匯聚超過五百位來自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和經濟體的大型基建項目領袖和專家,共同探討推展基建計劃的策略和政策,並討論落實大型基建項目所面對的挑戰和機遇。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女士在峰會上致辭。

2025© | 重要告示

修訂日期:二零二五年九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