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简体版     香港品牌形象 - 亞洲國際都會
文訊 Word Power
采風
望夫石

沙田獅子山一隅有巨石高約十五米,形如婦人背着小孩。相傳從前有女子因丈夫出海謀生後音信全無,於是每天背着孩子爬上山峯,遙望茫茫大海,苦候一家團聚,可是望穿秋水,仍不見夫君歸航。有一天,一陣狂風暴雨過後,婦人和孩子一同化作石頭,後人稱之為望夫石。

望夫石的傳說在各地流傳已久,古書多有記載。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寫道:“武昌陽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相傳: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婦攜弱子,餞送此山,立望夫而化為立石。”

《太平御覽》卷四十六引《宣城圖經》云:“望夫山,昔人往楚,累歲不還,其妻登此山望夫,乃化為石。”卷五十二引《輿地志》曰:“南陵縣有女觀山,俗傳云,昔有婦人,夫官於蜀,屢愆秋期,憂思感傷,登此騁望,因化為石,如人之形。”

這些故事大同小異,大都是男子為了生計前程或從軍服役而遠走他方,女子終日翹首以待,日久化而為石。淒美的傳說成為歷代騷人墨客吟詠的題材,以下是其中兩首名篇:

《望夫石》
        王建
望夫處江悠悠
化為石不回頭
山頭日日風復雨
行人歸來石應語
《望夫山》
      劉禹錫
終日望夫夫不歸
化為孤石苦相思
望來已是幾千載
只似當時初望時
《望夫石》
        王建
望夫處江悠悠
化為石不回頭
山頭日日風復雨
行人歸來石應語

《望夫山》
      劉禹錫
終日望夫夫不歸
化為孤石苦相思
望來已是幾千載
只似當時初望時

在江畔那雲霧迷濛的山峯上,女子孤寂地凝望遠方,心中的思念如江流般綿綿不絕。她日夜盼望丈夫回家,縱使一次又一次失望,縱使熬成了石頭,依然無怨無悔,誓不回頭!悠悠數千載,她站在山頭上,飽受風吹雨打,真情始終不渝,只想有朝一日等到遊子歸來,盡訴相思之苦。

宋詩人陳造另闢蹊徑,以問答方式描述化石女子的心理煎熬:

  • 亭亭碧山椒依約凝黛立
  • 何年蕩子婦登此望行役
  • 君行斷音信妾恨無終極
  • 堅誠不磨滅化作山上石
  • 煙悲復雲慘彷彿見精魄
  • 野花徒自好江月為誰白
  • 亦知江南與江北紅樓無處無傾國
  • 妾身為石良不惜君心為石那可得
  • 亭亭碧山椒依約凝黛立
  • 何年蕩子婦登此望行役
  • 君行斷音信妾恨無終極
  • 堅誠不磨滅化作山上石
  • 煙悲復雲慘彷彿見精魄
  • 野花徒自好江月為誰白
  • 亦知江南與江北紅樓無處無傾國
  • 妾身為石良不惜君心為石那可得

青青山頭,依稀可見望夫石,詩人不禁浮想聯翩:這個化作巖石的痴情婦人,在這裏佇立了多少年月?在一片煙雲繚繞中,他彷彿看到一縷芳魂含悲低語:“大江南北,處處紅樓,何處無傾國佳人?妾身化石亦在所不惜,只盼君心也堅如磐石,不改忠貞,但願這不是痴心妄想。”只要丈夫沒有變心,婦人雖守候到天荒地老猶未悔,只怕良人已忘記家中的糟糠之妻,那麼耗盡一生的等待還有什麼意義?

石頭本無性別之分,為何只要狀如人形,便是望夫石,而非望妻石呢?古代男兒志在四方,或披甲從軍覓封侯,或天南地北作商賈,或不遠千里求功名。相反女子只能獨守空房,“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男子可以建功立業,治國平天下,女子卻連小小的家庭幸福也不可得,只得在絕望中等待,通過“望夫”守節體現其人生價值。

兩千多年後女詩人舒婷在船上仰望巫山神女峯時賦詩問道:“但是心/真能變成石頭嗎”?巫山神女和天下間無數女子真的甘心“為眺望遠天的杳鶴/而錯過無數次春江月明”嗎?還好“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正煽動新的背叛”。詩人慨歎:“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兩千多年後,女詩人舒婷在船上仰望巫山神女峯時,賦詩問道:“但是心/真能變成石頭嗎”?巫山神女和天下間無數女子真的甘心“為眺望遠天的杳鶴/而錯過無數次春江月明”嗎?還好“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正煽動新的背叛”。詩人慨歎:“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滄海桑田,沙田昔日海面如今成了高樓林立之地,只有望夫石仍在原地迎風眺望,等了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凝眸處,日月換了新天,一個個揚眉女子擺脫性別枷鎖,活得恣意精彩:有的馳騁職場,有的縱橫舞台,有的埋首探索新知,有的徜徉於靈山秀水之間……就像女媧補天的彩石一樣,不但各有姿彩,而且頂起了半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