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繁體版     香港品牌形象 - 亚洲国际都会
文讯 Word Power
语林


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的千古名句道尽游子心声,不知引起了几许回响共鸣。古往今来,离人浪子每逢佳节,思乡之情、漂泊之痛便油然而生。节庆愈热闹繁嚣,文人墨客的乡愁愈浓重难熬。大唐盛世是中国传统节日形成的重要时期,以下四首唐诗,满载诗人的孤寂和对亲人的思念,哪一首最能打动你?

清明节人人皆知,原来清明前一两天曾有过一个叫“寒食节”的节日。寒食节曾为中国民间第一大节,相传起源于纪念春秋时代拒不出仕,最终烧死于绵山的忠臣介子推。是日民间禁烟火、吃冷食,故称寒食节。寒食节从何时起融入了清明节,已无从稽考,但从唐诗可见唐朝仍保留寒食习俗。古人在寒食节会祭扫、踏青、秋千、蹴鞠、斗鸡等。不过,诗人笔下的寒食节似乎总有几分哀愁。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雨中禁火空斋冷,

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韦应物这首《寒食寄京师诸弟》正是写于寒食节,当时诗人外放任官,寒食节万户禁火,本已萧索万分,还下起雨来,空荡荡的屋子更显凄冷。诗人欲藉春游以解愁思,可是,纵有绿江、莺鸣、美酒、春花,独坐独听,怎一个愁字了得。老家杜陵寒食这时候应该是草色青青吧,诗人深深地思念着诸弟,思念着故乡。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中秋节始于何时,未有定论,但唐朝已有中秋赏月的习俗。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意境清丽,是咏中秋的名篇。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光洒在中庭,雪白如霜。树上鸦雀归于宁静。夜凉如水,清冷秋露无声打湿庭中的桂花。中秋之夜,仰望天穹,不知那绵绵思念会落在何家。“地白”、“栖鸦”、“冷露”、“桂花”等意象,把读者带进空灵澄澈的境界。在皎洁月光下,人间上演着多少悲欢离合,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过后,阳气回升,白昼逐渐变长,所以古人把冬至视为吉日。唐时,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这一天,朝廷休假,家人团聚,人人穿新衣、互赠礼物、互致祝贺。贞元二十年(公元804 年)冬至,白居易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的驿舍,为排遣羁旅之苦,写下了《邯郸冬至夜思家》这首七言绝诗: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首句交代时和地,次句寥寥七字,孤单落寞之情跃然纸上。诗人继而笔锋一转,想象家人在冬至的夜深时分,也因挂念自己而难以入眠,一起念叨着他这个离家远行之人。虽然抱膝枯坐,青灯孤影,但有人牵挂你,你也牵挂着别人,未尝不是福分。

那么,除夕夜又曾勾起哪位诗人的思乡愁绪呢?根据中国传统习俗,除夕夜一家人会吃团年饭,然后通宵守夜,迎接新一年来临,是为守岁。可是,高适为了仕途,与家人聚少离多,在除夕夜,难免感触殊深,于是写出《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人首句道出自己在旅馆独守寒灯,彻夜难眠,片言只语已营造出凄清意境。接着以提问形式,倾诉他这个异乡客的心情。守岁的家人应正想念千里之外的自己;除夕过后,又是新的一年,再添几许白发,才能与家人相聚?感念及此,唏嘘不已。

如今科技进步,即使天各一方,仍可藉着网络通讯工具与远方亲友视像聊天,如见其人。可是,屏幕代替不了温暖的拥抱,手机也传达不了一家人围桌闲谈的温馨。佳节当前,游子还是想家。悠悠千载,看似改变了很多,又似乎没什么改变过。正如李白所言:“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李清照《菩萨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