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通訊二零一九年十二月第一百零六期
退休公務員專欄
   
  香港最後一位外籍政務主任 因緣際會 續創新天
   
 
Valid HTML 4.01 strict This website is IPv6 Enabled
Explanation of WCAG 2.0 Level Double-A Conformance
A A A English Version 简体版
 
香港最後一位外籍政務主任 因緣際會 續創新天
公務員通訊編輯委員會
 
 
蘇先生分享他的工作點滴。
蘇先生分享他的工作點滴。
蘇啓龍先生投身政府,服務三十七載,先後任職多個不同部門,對香港的發展貢獻良多。蘇先生於二零一七年榮休,是最後一位離開政府的外籍政務主任。
 
 
  劍橋畢業 來港工作

由於父親是軍人的關係,蘇先生童年四海為家,儼如遊牧民族,直至考進英國劍橋大學修讀中古史,方才安頓下來。蘇先生怎麼會來港工作呢?一切可說是因緣際會。他記得那是一九七九年十一月,某個寒冷的黃昏,正下着雨。他沿着小徑往下走,經過古典系教學大樓,瞥見門內燈火通明,門上的海報在宣傳一個有關香港政府就業機會的講座。他憶述:「 我父母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曾到香港一遊,這個地方一直為他們津津樂道,引起了我的興趣。」他說:「儘管我不否認我走進去主要是為了避雨和避寒,室內終究暖和一點,不是嗎?」

那次與香港不期而遇之後,到了一九八零年,蘇先生前往倫敦,參加香港公務員招聘面試。最初他獲告知不被錄取,但沒多久,他收到通知獲得聘用,條件是他可以立即起程赴任。蘇先生憶述:「我忙不迭說:『可以!』,就這樣一往無前了。」

 

二零一七年,蘇先生(右)出席電台聽眾來電節目,回應市民提問,暢談公共服務的價值。
二零一七年,蘇先生(右)出席電台聽眾來電節目,回應市民提問,暢談公共服務的價值。

 

走馬上任 功在社會

蘇先生在一九八零年抵港,正式加入政府政務職系,首項差事是全職修讀為期四個月的廣東話培訓課程。之後,他獲派往當時的新界市政署北區辦事處,在那裏工作了十八個月,然後再調至前社會服務科,負責勞工和工業安全的立法事宜,以及與《公眾假期條例》相關的工作。他解釋:「當時《僱傭條例》訂明的法定假日數目較公眾假期少,意味着藍領工人保證享有的假期福利遠遜他人。政府遂全面檢討與公眾假期有關的法例,我認為這項工作很有意思。」那時立法程序相對較快,蘇先生及他的同事可在短時間內擬訂有關法例,提交立法局議決。

仕途精彩 挑戰頻仍

蘇先生回想他在政府這些年來最難忘的幾段經歷,談到在前總督府工作,服務香港最後一任總督彭定康先生。他說:「一九九二年,我任職離島政務專員,當時總督造訪離島區,由我負責接待他。數月後,他邀請我擔任他的副私人秘書。」

 

蘇先生在擔任效率促進組專員時,介紹創新的公共服務思維和計劃。
蘇先生在擔任效率促進組專員時,介紹創新的公共服務思維和計劃。

 

Mr Salkeld (third row, second left) with the Youth Portal team of Efficiency Unit.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先生(右六)與蘇先生(左六)及效率促進組高層人員會面。

 

由那刻開始,蘇先生逐漸改變對香港的看法。他解釋:「香港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地方,但以前我對這個城市並無太大的歸屬感,直至我參與香港回歸中國的籌備工作,見證了由殖民地體制過渡至『一國兩制』的種種變遷,才發現自己真的很想留在香港,便決定留下來。」

作為效率促進組前專員,蘇先生須面對這個職位特有的挑戰。他闡釋:「一九九七年之後,香港遇到了一些獨特的挑戰。數碼科技日趨普及,政府必須與時並進,通過創新手法推動公共服務改革,確保服務持續適切有效,以滿足不斷轉變的社會需求。為此,我們需要不斷強化政府的內部管理職能,從而提高公營界別的整體工作效率和服務質素,同時必須秉持服務社羣的精神。」

 

二零一七年,蘇先生(左)出席任內最後一次「公營部門改革研討會」。
二零一七年,蘇先生(左)出席任內最後一次「公營部門改革研討會」。
    竭誠服務 獲益良多

被問及在其公職生涯中,哪個部門或決策局是他的「最愛」,蘇先生說:「我在每個職位的日子都過得很愉快,每次調任新崗位,我都會全力以赴。我的理念是『我要怎樣做才能幫到別人?』。這樣,你所做的每件事,就能惠己惠人。」

蘇先生特別提到,他在一九九八年三月至二零零一年五月出任副規劃環境地政司(環境)一職,那是一個真的教他盡展所長,讓他蛻變成長的職位。他解釋:「出任此職位,讓我深入探索政府為全港市民創造更美好環境所擔當的角色,真的費盡思量。我的工作着重實事求是,逐步把願景付諸實行。過程中,我需要與不同的人合作,而他們各有所需。要知道說理不一定管用,為爭取他們的支持,這時便要動之以情,引起共鳴。此舉有其作用,不容忽視。我在這個崗位的歷練,使我從此在思想和處事方面,都能夠情理兼備。」

談及優秀公務員的必備條件,蘇先生表示:「要公爾忘私,即以他人為先。我們活在社會,不是離羣獨居。我學會了處事不可流於因循,要不斷探索、敏於觀察和聆聽他人意見。」

身為公務員隊伍中最後一位外籍政務主任,蘇先生榮休,為外籍政務主任團隊服務香港一百五十五年的歷史畫上句號。對此身分,蘇先生視作等閒。他說:「我有幸成為最後一位外籍政務主任,只是生得逢時,僅此而已。」

 

二零一五年,蘇先生(中)參加「全城街馬」,跑入中環的大街小巷。
二零一五年,蘇先生(中)參加「全城街馬」,跑入中環的大街小巷。

 

新生啟航 退而不休

談到退休,蘇先生毫不諱言,他實在不太喜歡「退休」這個字眼及其種種聯想。他認為自己沒有真的退休,生活沒有停下來,只是進入人生另一個新階段。他對退休一說頗不以為然:「我的生活仍然繼續,只是方式有變而已。我現在仍積極參與很多不同事項!」

 

二零一七年,蘇先生(右)與女兒同遊日本,在火車旁留影。
二零一七年,蘇先生(右)與女兒同遊日本,在火車旁留影。

 

蘇先生在二零一七年退休之後,有更多時間讓他重投學術研究的領域。他醉心研究歷史,也希望憑藉他在政府的工作經驗,從中得到啟發,了解機構如何在歷史關鍵時刻,藉創造、管理和運用知識,制訂政策,左右大局。

對蘇先生來說,香港和英國都是他的家,現時每年在兩地各留大概半年。他坦言:「當人年事漸長,不得不好好想想自己對子女和父母應盡的責任。英國和香港都有我的家人,我便以這兩地為家,平均分配我的時間。」

香港作為他其中一個家,蘇先生明顯仍心繫這城。他說:「我與昔日社會創新項目的合作伙伴仍保持聯繫,希望能出一分力,從多方面完善香港的社會制度。社交媒體時而嚴重扭曲人們對事情的看法,我一直與不同人士保持溝通,看看我們可如何應對,並一直想方設法,為持不同意見人士開拓更多對話的空間。」

下一步該怎樣走?我們處身二十一世紀,各地政府和市民卻沿用十九世紀通行的方法,應對環境危機的種種複雜問題,以及由教育、醫療革新,特別是互聯網所造就行為、思想和人際關係方面的轉變,蘇先生對此十分關注。

寄語公僕 放眼明天

蘇先生寄語所有行將退休的公僕:「別留戀過去,想想將來要走的路。計劃做的事,豈能盡如人意,但做人總要有計劃,讓你按心中所想一步步付諸實行,即使有變,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就行。還有緊記多與親人相聚,多與朋友聯誼,繼續廣結新知。」

最後,蘇先生給大家一點忠告:「與其絮絮不休話當年,不如與身邊人同心同行,這樣便可活得如意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