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黎先生與中國駐菲律賓大使和外交部駐港公署副特派員在Manila Doctors Hospital探望受傷港人後與醫生會面。 |
保安局副局長黎棟國、副秘書長魏永捷及助理秘書長蘇智強在下文詳細剖析這次充滿挑戰的任務。
迅速應變
黎先生表示,政府決定派遣支援隊並接載死傷者家屬到馬尼拉,事前必須迅速協調,並須詳細部署抵達馬尼拉後擬採取的行動。
黎先生說:「我們明白在馬尼拉的港人急需協助。八月二十三日晚上八時許,當槍手開了第一槍後,行政長官立即作出決定,下令派遣由多個局/部門人員組成的支援隊,第一時間趕赴菲律賓。」
魏先生透露,政府已有應變計劃,就一旦港人在外地遇上事故時該如何部署。所有相關的局/部門屆時準備就緒,有關人員各就各位,隨時隨地組成支援隊,處理緊急事故。
召集支援隊
魏先生說︰「為執行馬尼拉的任務,我們馬上召集支援隊的成員,告知集合的時間和地點。」
支援隊的首要任務是盡早把死傷者的家屬送往馬尼拉、協助傷者得到妥善的治療,以及安排運送傷者和死者的遺體回港。雖然在展開任務時並沒有明確的完成日期,但必須盡快完成任務。
奉召加入支援隊前赴馬尼拉的人員來自入境事務處、社會福利署、衞生署、醫院管理局和香港警務處。由於整項行動必須完全透明,因此,政府新聞處的人員也隨同支援隊出發,以便盡快向記者提供適時和準確的消息。支援隊在八月二十四日凌晨一時三十分乘搭包機前赴馬尼拉。
隨機同行的還有被挾持旅行團中六個家庭的十四名家屬、三十一名本港記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外交部駐港公署)三名高層官員、一名立法會議員、菲律賓駐港總領事館一名副領事,以及香港旅遊業議會主席。
八月二十三日下午已抵達馬尼拉的三名入境事務處人員和一名警務人員,透過電話向支援隊匯報慘劇的細節、地點和死傷者的身分。另外,當局亦要求兩名正在馬尼拉出席會議的香港醫生留在當地,協助評估送往市內五家醫院的傷者的情況。 |
|
|
|
「在飛往馬尼拉途中,全靠已身處馬尼拉的同事為我們提供第一手消息,我們方能繼續評估情況,準備抵埗後應該立即和可以展開的工作。我們決定把支援隊分成七個小組,到馬尼拉後分頭行事。」黎先生說。「其中六個小組各負責一個受影響的家庭,照顧他們各方面的需要,而第七組則負責監督指揮中心的工作,並同時把相關資訊通知其餘六組,以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菲律賓共和國大使館(中國大使館)、特區政府和傳媒保持密切聯繫。」
馬尼拉指揮中心
支援隊抵達馬尼拉後,隨即獲菲律賓政府高級官員和中國大使館代表接待;所有人員同往一間酒店,該酒店的一間會議室其後成為指揮中心。中國大使館人員在場提供協助,很快成為支援隊的一員。在支援隊到達前,中國大使館的人員追查人質被送往哪間醫院,並確定死傷者的身分;他們亦留守各醫院,為支援隊作好準備。
在酒店聽取中國大使館人員匯報最新情況後,六個專責小組即趕赴醫院,好讓家屬探望傷者和辨認死者遺體。
黎先生說:「我們按六個家庭的不同需要,小心安排小組的人選。舉例說,我們指派醫生協助有成員嚴重受傷的家庭,以協助評估傷者情況;有成員遇害的家庭則有臨床心理學家,為他們提供輔導和情緒支援。此外,我們亦為每個家庭預備一輛小型客貨車,用以接載家屬前往他們想去的地方。」
蘇先生表示:「這些專責小組發揮重要作用,摒棄繁文縟節,突破隔閡,與死傷者的家屬密切溝通。各小組的人員竭盡所能,盡量滿足傷者和家屬的要求。他們亦定時與指揮中心聯絡,以得知中心的最新決定。此外,他們亦會把死傷者家屬所在的地點和遇到的困難向指揮中心報告,讓中心提供所需協助,例如申領死亡證。」
黎先生說:「在整個行動中,不論支援隊前往何處,都有香港及當地記者跟隨。」他說:「傳媒極為關注這宗嚴重事件,甚至成為支援隊的一部分。他們顧及死傷者家屬的感受,亦充分掌握慘劇的事態發展。」
馬尼拉的華人提供協助
事件發生後,在馬尼拉的華人團體主動與中國大使館聯絡,表示願意為傷者充當傳譯,把特家樂文譯成中文。他們不僅打破了語言隔膜,更在傷者的家屬抵達前,安慰傷者。
支援隊在馬尼拉停留四十四小時後,陪同倖存者、遇害港人的遺體及他們的家人返港。
魏先生說:「我們在執行任務期間,承受巨大的情緒壓力。我們與死傷者的家人建立互信,他們反過來安慰支援隊,成為支援隊的一員。各人雖然悲不自勝,但彼此相濡以沫,渡過艱難的時刻。」
「這項任務充滿不明確的因素,問題亦複雜棘手。我們在馬尼拉期間,大家公爾忘私,全情投入工作。」黎先生說。「我們由衷感謝支援隊的所有成員,以及給予全力支援的各個局/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大使館,菲律賓的華人團體、傳媒、醫院管理局、香港機場管理局和國泰航空公司。我們得到各方和全港市民的支持,深受感動,但我們希望這樣的悲劇永不重演。」
|
|